11月1日,记者来到徐州市家畜良种站西侧的一个小院里,8圈连排的纯种徐淮白山羊,在羊圈里跑来跑去,甚是喜人。江苏现代农业(肉羊)产业技术体系徐州推广示范基地主任、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朱广琴博士,正带着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尺测量。朱广琴告诉记者,白山羊肉质鲜美、繁殖率高、耐粗饲,这些年来白山羊的育种规模越来越大,她的心里特别有成就感。
徐淮白山羊是产于徐州、宿迁、淮安等周边沿黄河故道及丘陵地带的兼用型山羊地方品种。该品种羊产地多为沙碱土,土质瘠薄,羊粪为优质有机肥,利于改良土壤,提高农作物产量。历代人民以羊代猪饲养,经过长期选育,逐渐培育形成具有早熟、产羔多、耐粗放、板皮质地优良等特点的徐淮白山羊品种。
徐州伏羊文化习俗以及市场效应,在全国形成了无可复制的亮丽名片;徐州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烧烤店,更成为游客一年四季最热的美食打卡点。消费的火爆带热了肉羊市场,但徐州本地的白山羊由于养殖方式落后,养殖效益差,纯种的白山羊数量锐减。
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肉羊品种资源,朱广琴开始盘算着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辅助育种,选留和组建出高繁地方品种徐淮白山羊和青山羊核心种群。
2011年,朱广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毕业后,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梦想,一路南下,来到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,开启了教师生涯。“初登讲台,当我向学生们介绍山羊品种时,他们的惊讶与疑惑让我印象深刻。学生告诉我,记忆中的山羊头部是棕色、大耳朵,而对于我讲述的白山羊,他们几乎没见过。”
那一刻,朱广琴意识到,保护地方品种、守护生物多样性,不仅是畜牧人的责任,更是动物科学教育者的使命。于是,她带领团队人员踏上了保护徐淮白山羊的漫漫征途。
2012年开始,借助全省“挂县强农富民”工程驻村专家和科技镇长团挂职的机会,朱广琴带领团队开始收集相对纯正的徐淮白山羊。从此,他们走村串巷,找遍了方圆二三百公里的养羊人。每次放假,朱广琴都会带领学生开展“回村找羊”的社会实践活动。
“养羊的事,随叫随到;羊农的话,入脑走心”。十多年来,朱广琴团队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,进羊场、访羊户、钻羊圈、搞培训、做推广,面对面、手把手开展饲养管理、疾病防治等技术服务。团队的足迹不仅踏遍了徐州各个县(市、区),还来到淮海经济区其他县市的许多乡村。因长期“与羊为伍”“为羊奔波”,朱广琴成为领导眼里的“羊博士”、羊农口中的“羊婆婆”、学生心里的“羊老师”。
2012年暑假,一名新沂籍学生兴奋地告诉朱广琴,马陵山脚下有一只符合研究要求的大公羊。团队人员连忙驱车赶去,如获至宝,抓着羊角,扶着羊身,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只白山羊运回来。尽管身上、车里都是浓浓的膻味,但朱广琴看到的却是白山羊保种的希望。
经过12年的努力,在朱广琴团队租借的养殖场里,如今已经拥有6个家系、326只白山羊核心育种群。每只羊都有自己的号码牌,记录着它们的成长轨迹和育种信息。依据这个“户口本”,就可以精准地选取种羊,进行最优组合,不断提纯复壮。
目前,朱广琴团队研究开发了肉用山羊多胎繁育技术,筛选了11个多胎相关基因,确定了GDF9和FSHR基因的AA基因型作为目标性状的优势基因型,用于指导多胎选配,同时开展了腹腔镜人工授精技术的示范推广,明显提高了肉用山羊的繁殖效率。研究成果《肉用山羊多胎繁育与饲养新技术集成及应用》被评为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。
作为省“333工程”培养对象、“双师型”名师工作室领衔人,朱广琴表示,她有责任更有义务把畜牧兽医专业传承好、建设好,通过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。让她感到自豪的是,一批又一批有技术、有能力、有情怀的毕业生,积极投身徐州乡村振兴的主战场,快速成长为农业强市的生力军。
更令朱广琴感到欣慰的是,她执教的第一届学生陈兰,今年从扬州大学兽医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了徐州、回到了母校,加入了白山羊团队,一起书写“尚农乐耕、助农兴农”的新篇章。
依托江苏现代农业(肉羊)产业技术体系徐州推广示范基地和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养殖技术“双师型”名师工作室,朱广琴将带领团队在领办好徐淮白山羊核心保种基地的同时,协助规范壮大周边地区基础较好的肉羊养殖基地,实现徐淮白山羊种质的保护、评价与创新利用,提升徐淮白山羊的质量效益和科技竞争力,努力打造“徐淮白山羊”地理标志产品,提升羊产业效益,带动徐州伏羊美食从“网红”变“长红”。
(徐州日报记者 王正喜)